机构属性的诺贝尔科学奖分布规律研究
1 引 言
作为全球科技界公认的权威科技奖项,诺贝尔科学奖是现代科技奖励中学术权威性最高、时间序列最长、数据量最大的国际性科技奖项。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 年,诺贝尔科学奖(生理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奖)共颁发331 项(次),授奖607 人次。获得奖项的多寡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相关国家在相应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对诺贝尔科学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可以观察过去百年来国际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基础前沿研究创新的一些内在规律,是科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已经确定在2035 年左右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2050 年左右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在重大基础前沿研究领域作出我国的重大贡献,创造出若干诺奖级科学发现成果,成为基础科学研究强国,为丰富人类科技文明知识体系作出我国应有的独特贡献,就是不言而喻的内在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严肃地研究和回答科技强国的主要特征和标志、科技强国的主要科技指标、我国建成科技强国的量化目标。作为基础前沿科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成果奖项,诺贝尔科学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科技指标。研究诺贝尔科学奖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国家科技决策层和科技部门思考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培育杰出科学人才、催生重大原创基础研究成果等的科技决策和科技政策,提供良好的镜鉴。本文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所在机构的属性,分析各类获奖机构的特点和获奖机构的年龄规律,深度了解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机构的特点,了解国际重大科学发现成果的机构分布情况和规律,旨在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布局、卓越科学创新机构建设和杰出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诺贝尔科学奖及其获奖者系统性的学术分析,始于朱克曼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梳理和统计。从1977 年开始,朱克曼历经十年之久完成著作《科学精英:美国的诺奖获得者》(Scientific Elite:Noble Laure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1]——这是国际上第一本从学术角度研究诺奖及其获奖者的学术专著。该著作在科学社会学奠基者默顿的理论框架下,从诺贝尔获奖者出身背景、师承关系、研究工作和获奖前后的研究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开创了深度观察以诺贝尔科学奖为代表的国际权威科学奖项及杰出科学家科学发现规律的科学学研究方向。由于诺贝尔奖的成果权威性和世界影响性,此后,关于诺贝尔奖及其获奖者的研究逐渐成为科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研究内容呈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涉及诺贝尔科学奖的方方面面: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年龄分析[3,4,9,11,20,22,43]、性别分别[5]、国籍分布[6]、教育背景或学术背景分析[7-8],获奖成果产生年龄分析[9]、获奖学科或成果性质分析[10],获奖者与科学家群体比较分析[11-12],获奖成果的引文分析[13],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科研活动与创新思维特征分析[14],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科学合作[15]、获奖者群体创新方法研究[16-17]等。随着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的逐渐增多,诺贝尔奖科学奖的相关规律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科学现象”。
根据具体研究内容的不同,我们将目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研究分为个人层面和国家或机构层面两大类。有关获奖者个人层面的研究,除上述论及的通过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产出年龄评估科学家重大科学发现出现时间[9,11,18-23],获得学术成果获认可的时间间隔[24]以及师生关系或者说师承效应研究[25-26],另有研究将诺贝尔奖作为衡量个人学术能力的定量指标,以此为基础分析获奖者个人学术影响及其获奖前后的学术影响力、创造力变化[13,27]。有关国家或机构层面的研究,把诺贝尔奖作为科技实力的体现用于衡量国家或机构在科技实力或科技转化率方面的差距:如通过统计诺贝尔奖获奖者获奖时所属国籍,间接进行国际科技实力的对比分析;通过研究诺贝尔奖科学成果到商业产品的转化过程,提出了“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型”、“企业与大学或公共机构合作的创新模型”和“新创企业转化成果的创新模型”[28];根据诺贝科学奖获奖最多的4 个大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1901 年以来获奖数量变化趋势、亿均人口获奖数量变化趋势以及亿均人口诺奖获奖率变化趋势,认为美国作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渐被削弱,美国按照人口平均的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能力自1972 年以来一直在下降[29];根据诺贝尔奖国家获奖数量多寡的变化趋势推测国际科技布局主导时代的变化特征,认为美国绝对主导诺贝尔奖项的时代已经结束[30]。对于研究机构与诺贝尔奖数量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涉及通过分析大学科学研究产生诺贝尔奖的意义和规律,认为诺贝尔奖注重原始创新研究,而大学是诺贝尔奖产生的沃土[31]。
Schlagberger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