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呈现中美欧大循环和
原标题:报告: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呈现中美欧大循环和北上深内循环
10月22日,《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在浦江创新论坛发布。为深入研究中心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自2018年起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开展合作,推出了“理想之城”系列知识产品。
本期报告是系列报告的第4期。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谦介绍,其面向支持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需求,基于对700多名全球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科学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间流动集聚的宏观趋势,对未来5到15年间重大的科技突破点和这些突破可能涌现的城市进行了预测,并展望了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未来关系。
报告首先关注的是全球城市之间科学家的流动趋势,这份来自科学家一手回答的反馈被视作“如何用脚投票”。报告显示,全球科学家呈现向中心城市汇聚流动的显著趋势,约有三分之二在过去5年中从其他地区迁移到中心城市。今后5年中,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仍计划在20大中心城市工作发展。而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孟买等新兴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则集聚了大量来自中心城市以外地区的科学家。
此外,中国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科学家双向流动的趋势显著增强,“中-美-欧”科技人才三角迁徙模式凸显。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有7.7%是过去5年由北上深迁往;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有3.9%是过去5年由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迁来。报告认为,未来5年,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且更加趋于双向平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的内部人才交流频繁而密切,形成了高效的人才“内循环”。报告提到,未来5年中,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计划或考虑向其他两座城市流动的比例分别为30.3%、30.8%和29.3%,体现了北上深之间高度活跃的科技人才环流。相比较,美国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三城科学家未来5年内部流动比例平均为11.8%,而欧洲伦敦、巴黎和柏林三城科学家未来5年内部流动比例平均为10.2%。
附报告主要结论:
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呈现中-美-欧国际“大循环”和北-上-深活跃“内循环”的双循环结构,上海科学家国际流动性突出
第一,全球科学家呈现向中心城市汇聚流动的显著趋势。当前分布在全球20大中心城市的受调查科学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过去5年中从其他地区迁移到这些城市的。今后5年中,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仍计划在20大中心城市工作发展。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仍是全球科学家汇聚的主要目标。在现居纽约的科学家中,约有四分之三是过去5年中来到纽约的,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全球其他科技中心城市。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也呈现类似的人才集聚特征,体现了这些城市在全球科技人才网络中位于较高层级地位。相对而言,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孟买等新兴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则集聚了大量来自中心城市以外地区的科学家。
第二,中国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科学家双向流动的趋势显著增强,“中-美-欧”科技人才三角迁徙模式凸显。在过去5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科学家双向流动的关系。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有7.7%是过去5年由北上深迁往;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有3.9%是过去5年由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迁来。未来5年,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且更加趋于双向平衡。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未来五年计划或考虑向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流动的比例为15.1%。而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未来五年计划或考虑向北上深流动的比例为11.7%。未来中国、美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科技三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美、中欧和欧美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
\r\t\t\t\t\t\t\t\t\t\r\t\t\t\t\t\t\t\t上一篇:不负人民重托体现责任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